世界只是寄居地
2019-01-25 11:43:22來源:本站點擊:36
由于家人的工作關系,我每年都會坐火車遠行,也就經常會在火車站看到親人或朋友分別的場面。
其中,讓我印象最深的,是一對年愈花甲的姐弟。
他們在安檢門前相擁。這位闊別家鄉遠在國外的姐姐應該有80多歲了,他對要離別的弟弟說:“多保重,我會再回來看你的。”這位弟弟卻早已泣不成聲,老淚縱橫。
一直等火車鳴笛遠去時,這位弟弟才轉身,他的不舍與無奈寫在了臉上。
這也讓我想起十年前闊別家鄉多年的姑姑返鄉探親中,憂患備嘗,天各一方的姑姑和父親,能得團聚,相擁而哭,任老淚橫流,一抒多年闊別的郁結,已算萬幸。“未老莫還鄉,還鄉須斷腸”。人生至此,才能體會杜老“眼枯即見骨”的哀痛。
這種生別離是一首傷感的歌。
也曾記得友人給我講述一段關于她的愛情故事。上大學的時候,一個小伙子愛上了她,他們周末會去郊區約會。他們手牽手一道去爬山,聽山谷里傳來的教堂鐘聲,看圣誕節街市上璀璨的花樹,盡情享受著愛情的甜蜜與相聚的歡欣。自古多情傷離別,畢業時分手時刻終于到來,他滿含淚水送她去附近的火車站,從此又是各自天涯。
許多時候,我們留不住親人,留不住那些甜蜜的愛情,我們只能,看他們踏上一趟趟火車,踏上與自己從此無關的一段長長的路程。自己只能成為他的往日,成為一楨底片。
這種生離死別年華老去恐怕是我們人生中最難面對的事實,我們耗盡前半生賺取物質所需,所獲得的一切會隨著我們年齡漸長而流失。我們失去充沛的體力、青春的容顏、要好的朋友、心愛的工作,也可能失去財富、家庭、健康、愛人、自主能力,而且最大的損失莫過于失去自尊心和自我價值。
對于我來說,世界只是寄居處,從父親離世那天起,我便開始了真正的流浪生活,每次搬家,大都心累和不適應。每次當夜色落下,我站在高處,看著萬家燈火,我便會想到底哪里才是我的家呢?總感一些落寞,可是那些宣教士都是這樣服事的,我們顧念的遠不只眼前,每次軟弱時,主都用孩子來安慰我,我知道家不再是一個華麗的房子,而是一個美好的屬神關系。
我搬了多次家,也把福音帶給了周圍的鄰舍,我不欠福音的債。無論他們信還是不信,我都撒了寶貴的福音的種子。我想,總有一日要開花。
安逸的生活很易讓人陷入生命的癡呆,不冷不熱的心態是上帝厭惡的。因此,再過一段時間,我又要搬家了。在哪里生活,生活多長時間,我對于生活的憂慮,主在那地都已預備好了。我只需要信心而已。
清初有名的文人金圣歎,在臨刑之前,他還口吟:“黃泉無客店,今夜宿誰家?”是戲笑玩世,還是擔憂?
耶穌在將被釘死十字架之前,對他的門徒說:
“在我父的家里,有許多住處…我去,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。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里去;我在哪里,叫你們也在哪里…我就是道路,真理,生命;若不借著我,沒有人能到父那里去。”(約翰福音14:2-6)
這是多么確定,多么安慰的話。
我們信仰的旅程,是一條艱難的道路,向上的道路;但不需要住在淒涼孤單的客店,而是至終有永恒的住處,是在父神滿鋪慈愛的榮耀家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