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繁華我們簡素
2019-04-10 15:12:54來源:本站點擊:35
人生繁華,我們簡素。人過三十,突然就喜歡上了這樣的一句話,仿佛是一次頓悟,也仿佛是對自己人生的一次重新認識和整理。
記得多年前高考時我填過一份試卷,問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,我當時認真地寫了一通傻話:住在幽靜的木屋里,附近有一面湖,湖水旁有草地。白天在湖邊寫作,晚上坐在走廊上聽蛐蛐叫。誰料沒過幾年,因為有老人孩子纏累,我真是回歸了田園。雖沒有湖,住的也不是木屋,但確實幽靜,也有大片的草地。
按理說,這是內省的好時機,離開紫陌紅塵的喧囂,擦拭心靈上的灰塵,可以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。
簡單是一種智慧,是一種經歷復雜之后更上一層樓的徹悟。
詩篇131篇的作者說:“我的心平靜安穩,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。”詩人把一幅美好寧靜的畫像放在我們眼前,這是一種怎樣的安息?在孩子的心里,母親就是他的依靠和保障,同樣,在詩人心里,唯有耶和華神是他的依靠和保證,一切需要的來源。正如詩歌所唱“除你以外,在天上我還能有誰?除你以外,在地上我別無眷戀,因為你是我心里的力量,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遠!”
由此可見,一個人的心是否有安息并不是有外在環境決定的,而在于自己的內心和是否重生。
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,自身帶著始祖的原罪已經很苦了。尋找生活的樂趣,追求生命的真光才是人類永恒的追求。
認識一位姐妹,她出生于大城市的富足家庭,信主重生后卻放棄安逸的生活環境,到偏遠的山區教會服侍。她平時還自己種菜養花,知足安詳,她在身體力行利用有限資源去過簡樸和感恩的生活。
在她的家里,我發現很多催人奮發的精神力量,可以看到她的臥室的床上整齊擺放著一卷卷書籍,在精神層面上,可以感受到一股美好與圣潔的氛圍在這個簡陋的屋子里飄蕩。
她似乎天生骨子里對身外之物不感興趣,她心里自有她想要追求的東西,例如自由、喜樂、平安等。“日日深杯茶滿,朝朝小圃花開。”她在平淡的生活里寵辱不驚,也能從日常的靈修生活中找到快樂。
她說生活簡樸了,每天更懂得享受陽光、清風、明月、花香、草色,她時常在可能的時候禁食一頓,發現對食物更懂得珍惜,每到吃東西的食物,更覺得食物味美。而漸漸地,她的思想也清明起來。
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內心的貪欲和追求錯誤的東西。
圣經說“以別神代替耶和華,愁苦必然增多。”
這是教導我們快樂是來自上帝,莫向外求,如果想要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,一定要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,簡樸生活。
簡樸生活,它無疑是一劑心靈的良藥,能幫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。
生活和娛樂可以簡單些,思想也要簡樸,在惡事上要像孩子,不會在心思意念上害人,也不會陷入邪情私欲。
簡樸地生活,是智慧詩意的生活。生活最偉大的目標應是,盡自己所能,汲取更多美好與善良的成分,獨立于財富之外。這些真正的財富是不會毀滅的,它不會流逝于茫茫的波濤中。
如果我們單純為了聲色犬馬的感官刺激去堆砌物質的財富,只能導致我們日趨遠離生活原本的氣息。其實,一些身外物怎能滿足一個永恒靈魂所真正需求的呢?
曾記得那次在海淀公園的相親大會上,一位海歸男士的擇偶標準是尋覓有基督信仰單純樸實的女子做妻子。
我目睹了整個相親過程,唯獨對這則相親啟事印象深刻。心想這是出自一個成熟的心靈,以及美善的情懷。我的內心洋溢著滿滿的感動。
一個社會,簡樸厚道的人多了,世道就會安寧祥和。
我們無法選擇出身,也無法選擇天賦,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態度去看待問題,面對生活。其實,最好的生活狀態就是不要被無關緊要的瑣事牽扯太多精力。
日本有句格言:“生活要樸素,理想要高遠。”生活簡樸可以讓我們避免物質和精神上的無端浪費,志存高遠可以幫助我們從生活的瑣事中解脫出來,從而以另一種視角和心態忘掉過去努力向前朝著標桿直跑。